原标题:【助教】通识之博,专业之切 第四模块通识课程优秀助教代表圆桌访谈
清风初夏,蔷香荫浓,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优秀助教、优秀助教团队评选已圆满落下帷幕。为了解助教们在辅助授课、小班研讨、师生互动等多个环节的重要作用,我们邀请了三位“社会研究与当代中国”通识模块课程的优秀助教代表进行通识圆桌对谈,期望能从助教工作而非课上同学的角度获得观点的交流与表达的碰撞,帮助同学们加深对通识课程学习的了解,促进来自不同学科的同学们交流学习,以此为同学们提供不断探索新知、观察社会、审视自我的方式。
产业经济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担任经济学院寇宗来老师“经济与社会”课程助教。
提起担任助教的缘由,三位助教给出的答案十分相似,不仅是因为授课老师是自己的导师或熟识的老师,更是希望通过担任助教来获得一个和同学们共同讨论、共同进步的机会,并借此不断积累经验,锻炼自我。
聊起担任助教时的趣事,大家都不禁露出微笑。菲罗娜·吐尔洪说,有一些同学会来加她的微信,提一些专属于大学新生的问题,十分鲜活可爱,诸如“老师为什么不划重点?”“小组同学摸鱼该怎么办?”“感觉每堂课都是讲座,不知道该怎么学习……”她在耐心地为同学解惑时发现,一些同学一开始会很紧张,担心自己无法完成课程内容,但其实无论是在讨论课上当众汇报还是写讨论稿,他们最终都能做得完备出色。“复旦的同学们总是又谦虚又厉害,哪怕接触到了一个全新的领域,只要想做好,还是可以做的很好。”
在“人权与法”课程学期结课时,几位同学告诉陈启凡,他们运用了在课堂上学到的方法成功维权,虽然不是什么重大案例,但她还是从中真切地感受到课堂与现实生活的联结。作为一门文科类通识课程的助教,她还发现一些理科的同学在阅读文科书籍时,会采用数理逻辑的方式进行梳理和阐释,既有趣独特,也能为同学们提供一个阅读文献的新视角。
赵城担任助教的“经济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二百人的大课,在下课后,他常常能看到许多同学在讲台前排着长队,等待与老师互动交流,每每目睹便心生感动,深觉知识之美与名师之范。在讨论课中,他会在完成讨论安排后留出自由交流的时间,许多同学会在这个环节把课程所学与自己的专业结合起来,侃侃而谈,挥洒自如。“一旦进入擅长的领域,知识会让每个人都闪闪发光。”赵城说道。
为了促进同学与老师、同学与同学之间的思想碰撞,复旦大学的许多通识核心课程都设有小班讨论课。三位助教都负责组织过小班研讨,关于如何帮助不适应讨论课形式的同学发言分享,几位助教各有思考。菲罗娜·吐尔洪常常以亲和活泼的方式引导大家分享个人想法,鼓励畅所欲言,认为如果不愿当众发言,在小组内发言讨论也符合课程需要。但是反之,也不能过于滔滔不绝,或是偏题游离,她会规定发言的时间与讨论稿的字数,“质量比数量更加重要”。赵城采用了更加灵活的方式处理这个问题,在讨论课中,他与其他助教们一起设计了一些参与性更强的小型经济学实验与课程辩论赛,主题常常与老师上课提到过的关键知识或生活中的热点话题有关,促使同学们积极准备与互动。陈启凡负责的讨论课以名著阅读为主,她提出:“如果在名著讨论课上不愿开口,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觉得自己没能够理解和掌握书籍的内容。”针对这种情况,最好的方式是不设置宽泛的讨论主题,尽可能细化讨论的方向,让同学们在回答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对文献进行梳理和把握。
面对如何帮助跨专业的同学克服课程学习困难的情况,赵城认为,课程的选择是一个双向筛选的过程,对于选课同学来说,如果真的不适应或不感兴趣,大家有两次退课的机会。助教们与老师也会根据与同学们沟通或问卷反馈得到的讯息,及时调整课程难度或工作量要求。菲罗娜·吐尔洪则希望大家不要对课程“发怵”,认为大多数通识课程偏向于基础性的敲门砖型课程。为了让同学们在课程面前更加自如,她在推荐阅读材料和学术文章之外,也会推荐一些B站视频或优秀的公众号文章,降低同学们对课程专业强度预设的过高门槛。陈启凡在担任助教期间发现,一些跨专业的同学与本学科之间隔着壁垒,他们并不了解课程的思维模式,也不知道如何获得相关的学习信息,这时需要助教与同学之间进行双向沟通交流,如果在交流时给大家留有足够的时间准备并采用落实于笔端的方式,大家的安全感会大大增强,表达欲也更加旺盛。在疫情期间,她所负责的课程在e-learning上的讨论区模块发布了专题讨论,大家变得空前活跃。作为助教,她对每一位同学的发言都进行回应和点评,推荐一些相关的文献。同学们在阅读之后会对原有观点进行更新,这就是学习的过程——知识的成功获取可以消除同学们对探索未知领域的担忧。
提到如何理解通识教育的意义,三位助教想法各异。菲罗娜·吐尔洪觉得,通识教育是一种综合性教育,帮助大家构建一个更加全面的知识体系,让大家有创新能力上的提升。如果只专心于本专业的学习,可能会存在知识广度的局限,也不太符合当下社会的人才需求。通识教育的开展有助于促使同学们主动或被动地了解一些非本专业的领域,还可以帮助一些在初入大学时并不明确自己想要学什么专业的同学找到真正热爱的方向。
陈启凡从学科交叉的角度出发,认为在通识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同学们会接触到很多学科交叉的部分,比如法学与经济学、法学与计算机、法学与大数据等等,甚至是法学与生物。如果只是在本专业内进行传统的学习,很可能会忽略时代迅速发展带来的学科演进。通识课对于专业学习的弥补性功能,可能不是内核,但一定是十分有益的外延,可以提供一个新的思维方向,帮助大家更好地奠定交叉学科的研究认知。
赵城则联想到了复旦大学的校训,“通识之通”与“博学之博”内向一致,“专业之专”与“切问之切”心意相合。作为高中学习与大学专业课学习之间的桥梁和过渡,通识课程可以培养同学们更加广博的视野,帮助大家筛选对于自我发展真正有用的信息,初步提高大家自主学习的能力、学术评价的能力、交往表达的能力等各个方面。广泛的兴趣培养和学科通识为大家提供了许多可自由选择的方向,有助于舒缓和沉淀情绪,更好地反思学习和生活。
“社会研究与当代中国”并不是一个轻松的模块,谈起四模通识学习的难点,三位助教彼此共鸣颇多。陈启凡说,作为研究类课程,大家常常要阅读或介绍大量的文献资料,但是关于引用资料的论证目的,大家却总是云里雾里,只顾堆砌。其实老师是希望大家通过思考建立材料与问题之间联系,而非提出结论,重要的是中间论证的过程。菲罗娜·吐尔洪则觉得,大家的专业特色很强,文科同学可能比较注重文字阅读,喜欢化简为繁,理工科同学可能更注重思维逻辑,喜欢化繁为简。在通识课中,如何让大家相互学习与合作,是课程的重点和难点。赵城十分赞同两位助教同学的观点,指出理工科同学可能会用一些简单的数学模型介绍如何从原因到结果,文科同学可能会援引案例,类比说明。二者各有优缺,也许帮助打破专业眼光局限也是通识教育的意义之一。
在担任助教后,大家对老师们课程教学设计的认识都有了更加深入的想法。菲罗娜·吐尔洪感叹,通识课程有着非常高的自由度和包容度,是自己专业学习中所缺少的,她时常惊艳于同学们的巧思。陈启凡在担任助教期间体会到通识课程中教学体系设计的不易,老师们常常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带领同学们走遍尽可能广博的知识田野,这就要求老师和助教们进行细致深入的思考,在课程内容上做出取舍和提炼。她虽然担任的是“助教老师”的角色,却还是像一个“学生”一样从中深深受益。赵城则比较了自己先后担任助教的两门课程,感受到相同课程下不同老师的授课特色。他建议同学们关注老师课程结构的设置,课与课之间的关系是递进、平行还是对照?理解了每节课的主题安排,大家在课程学习中方向会更加明确清晰。
三位助教回忆起自己做助教时的工作目标,胸中都有万语千言,好在一路走来,不忘初心。
菲罗娜·吐尔洪希望她的工作能够协同老师一起完成通识的价值,引领同学们敲开经济学的大门,关注社会动态,获得一些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以温和妥帖的方式帮助大家迎接更多元的学科、更多元的世界。赵城认为,目标要在行动过程中不断具体化。助教工作的第一个目标是帮助大家迈出第一步,说出第一句,引导大家与不同专业的同学们交朋友,然后在写作指导、发言点评、课后答疑等多个方面帮助同学们不断学习、不断进步。陈启凡的目标更偏向于成为一个引路人的角色,她希望她能在讨论、思考和学习等多个方面引导同学们进入课程的知识体系,帮助低年级的同学改善高中式的思维模式,达到老师对同学们的期待水准。
赵城:“希望大家在通识选课的过程中,不是因为有些课程A的比例比较高,或是老师给分比较好,而学习这一门课,而是自己真的感兴趣、真的发自内心想要选择。”
陈启凡:“希望大家把握住通识学习的机会,保持好奇,保持钻研,不要只接收碎片化的信息,而失去对生活的耐心。”
菲罗娜·吐尔洪:“希望大家多挑战自己,有一颗包容的心,把通识教育作为自己适应之后日后更加多元和复杂的社会的第一步。”